公元913年11月和12月间,李存勖率军攻占了幽州(今北京),从而基本掌控了河北。那一年是后梁凤历元年,后梁末帝朱友贞在位。随着幽州的陷落,李存勖迅速将目标转向了后梁,准备发动全面进攻,消除这一威胁。他开始积蓄粮草、调动军队,但屡次遭遇到后梁名将杨师厚的阻击。杨师厚掌管魏博三镇的兵力,驻扎在魏州(今河北大名),兵力强大且粮草充足,使得李存勖的南下进攻困难重重。
同时,北方的契丹(辽)也在崛起,不时发动侵扰晋境,威胁到晋国的后方。李存勖不得不分兵作战,进展缓慢。到了915年3月,后梁的名将杨师厚突然病逝,魏州爆发兵变,暂时接管军队的将领张彦无法平息骚乱,急忙向李存勖求援。李存勖抓住机会,决定暂时与契丹和解,全力进攻内乱中的后梁。6月,与契丹达成和约后,李存勖亲自统领大军开往魏州。
展开剩余78%到了918年,李存勖率军从杨刘(今山东东阿北的杨柳镇)出发,趁着雨夜秘密渡过黄河,与后梁将领谢彦章的部队发生了激烈交锋,双方经过数次较量仍难分胜负。直到年底,李存勖认为形势胶着,决定将军中的老弱和伤兵送回魏州,并从中挑选精锐部队准备决战。
此时,后梁郓州的将领卢顺投降了李存勖,并提供了重要的情报:“郓州守军不过千人,守将暴虐不受人心,可以趁机袭取”。李存勖听后大喜,派遣猛将李嗣源率兵五千,迅速沿黄河北岸向东进发,悄无声息地渡过黄河,直扑郓州。后梁守军毫无准备,经过一场仓促的抵抗后迅速溃败。郓州的失陷使得后梁的都城大梁(今开封)失去了前线防线,局势变得岌岌可危。
李存勖得知郓州被攻破的消息后,立即指挥多路大军进发,绕过后梁防线,直奔大梁。梁将谢彦章紧追不舍,直到双方交战至临濮(今山东甄城西南)胡柳陂时,李存勖被敌军重重包围。大将周德威建议暂时按兵不动,利用疲惫的梁军进行骚扰,待敌军力竭后再决战。但李存勖坚持进攻,亲率军队冲入敌阵,结果由于敌军众多,晋军陷入包围,局面一度危急。
在敌军围攻下,李存勖带领军队拼死突围,经过一番血战,最终成功脱离包围。晋军在战斗中损失惨重,周德威也在战斗中阵亡。李存勖没有退缩,而是继续指挥军队占领周围的制高点,利用骑兵优势进行反击。经过激烈的战斗,直到傍晚,后梁军终于抵挡不住,纷纷败退。胡柳陂的战场上,尸横遍野,血流成河,双方损失惨重,十万余将士的生命葬送在此地。
这场惨烈的战斗,双方几乎各损失三分之二的兵力,堪称两败俱伤。战后,李存勖意识到不能立即消灭后梁,于是带领余部撤回魏州,并派遣大将李存审守住已经占领的河南各城镇和战略要地。
在随后的两三年间,晋国和后梁继续在黄河沿线争夺领土,但未发生重大战事。直到922年4月,李存勖在多方压力下,决定在魏州登基称帝,国号“大唐”,史称后唐,年号同光。
同年10月3日,李存勖命李嗣源为先锋,自己亲率大军从郓州出发,迅速逼近后梁都城大梁。第二天,后唐军团灭了围攻郓州的后梁军,俘虏了后梁悍将王彦章。王彦章被称为“王铁枪”,武艺高强,作战勇猛。李存勖本打算招降他,但王彦章拒绝投降,最终被斩首。此后,郓州至开封的沿线几乎没有了后梁的重兵抵抗。
10月10日,后唐军的先锋已经抵达开封城下。梁末帝朱友贞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应对之策,但群臣早已逃散,连忠诚的老臣敬翔也下落不明。绝望中,朱友贞泪流满面,束手无策。在最后时刻,朱友贞对仍在身边的都指挥使皇甫麟说:“李家是大梁的世仇,我不愿降他。与其等着被他杀,不如你先杀我吧。”皇甫麟跪下表示自己无法弑君。朱友贞悲痛欲绝地自刎,而皇甫麟也随之自刎。
当李嗣源带领军队抵达时,后梁守军已经不战而降,城门大开,白旗高竖,表示投降。当天,李存勖率后唐军主力进入大梁,朱温所建立的后梁自此灭亡,退出了历史舞台,历时17年。
发布于:天津市创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